霍去病率五万骑兵,以将军李敢等为大校,出代郡、右北平郡,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大破匈奴军,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霍去病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北海(一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此役,汉军斩首七万四百四十三级,自身也损伤十分之三(此取《史记》,汉书记为十分之二)。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匈奴势力大为衰退。
此战后,匈奴失去对东北地区的控制。霍去病将东北的乌桓徙居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汉朝要求其部落大人每年朝见,并置护乌桓校尉,使乌桓不得与匈奴交通。
汉军回师后,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功劳,再增封其食邑五千八百户。霍去病属下的将卒也获得了大量的赏赐,随他出征的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北地都尉邢山、复陆支及伊即靬(伊即轩)都分别获封侯爵,李敢也一举获封关内侯。同时,武帝设置大司马位,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霍去病称大司马骠骑将军)。同时定下法令,使骠骑将军的俸禄同大将军相等。从此以后卫青的权势逐渐减退,而霍去病日趋显贵。卫青的老友和门客多半离开了他,而去奉事霍去病,这些人常常因此而得到官爵。
元狩六年(前117年),因为匈奴伊稚斜单于拒绝对汉称臣,汉武帝再一次进行战争动员,决心歼灭单于主力。然而在准备过程中,或许是多次领兵出征的劳累,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霍去病却因病早逝(后世也有猜测是感染瘟疫而亡),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因此被迫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
霍去病死后,武帝允许他陪葬茂陵,赐其谥号为“景桓”(取义“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特意调遣河西五郡的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及至宋代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将霍去病与丞相公孙弘、大将军卫青、车骑将军金日磾配享于汉武帝庙廷。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霍去病。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霍去病亦位列其中。
霍去病在短暂的军事生涯中参与的主要战役有:定襄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在这些抗击匈奴的战争中,他“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皆以将军(按:另两出为校尉,从卫青出征),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其歼敌之众,辟地之广,在同时诸将中可谓首屈一指。
在西汉前期的汉匈战争中,匈奴总是集中兵力突然进攻,来去如风,使汉军难以组织反击。因此,汉王朝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军事组织状况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他们在对匈奴作战时,并不组织数十万大军打堂堂之阵,而是组织人数不多的数万骑兵长途奔袭,直捣王庭。这样的战法,使匈奴来不及召集分散在草原上放牧的男性青壮年组成军队,保卫王庭或单于庭的亲军卫队也无法抵抗数万骑兵的进攻,而王庭、单于庭等首脑部一旦被打散,匈奴也无法再组织有效的反击。所以,卫青、霍去病在对匈奴作战中总能取胜。
历史评价
终军:“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立克胜之功。”(《骠骑论功论》)
司马迁: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史记》)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