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专:青少年心理卫生(2/2)

总之,《青少年心理卫生》课程为大专生参与心理医疗实践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方法,同时心理医疗实践也促进了课程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共同致力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下是《青少年心理卫生》中一些可能的名词解释:

1. 青少年:通常指年龄在11、12岁至17、18岁之间的个体,处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阶段。

2. 心理卫生:也称心理健康,指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社会环境,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协调。

3. 青春期:以性成熟为主要标志的身心发展的突变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4.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5. 自尊:个体对自己整体价值的评价和感受。

6. 逆反心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尊,对要求或命令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7. 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8. 同伴关系:青少年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关系。

9. 学业压力:由于学习任务、考试等因素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压力。

10. 网络成瘾:过度依赖网络,对网络使用失去控制,导致学业、社交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的现象。

11. 性心理:个体在性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表现,包括性意识、性观念、性情感等。

12. 早恋: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建立恋爱关系。

13. 心理危机:青少年在面临突然或重大的生活事件时,内心无法应对而产生的严重失衡状态。

14. 心理咨询: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15. 心理辅导:协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教育活动。

以下是为您补充的更多《青少年心理卫生》中的名词解释:

1. 挫折教育:让青少年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其潜能,以达到掌握知识和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2. 生涯规划:青少年对自己未来的学习、职业和生活等方面进行的规划和设计。

3. 情绪调节:青少年对自身情绪的感知、理解和控制,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4. 心理冲突:青少年内心存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无法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5. 社交恐惧:青少年在社交场合中过度害怕被他人审视、评价或拒绝,从而产生显着的焦虑和回避行为。

6. 嫉妒心理:青少年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时产生的不满、怨恨和失落等复杂情绪。

7. 从众心理:青少年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表现。

8. 独立意识:青少年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和监护,自己做主的意识。

9. 心理疲劳:青少年由于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导致的身心疲惫状态。

10. 补偿心理:青少年因自身存在某些缺陷或不足,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或成就来弥补,以获得心理平衡。

11. 心理防御机制: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潜意识地采取的一些心理应对策略,如压抑、否认、投射等。

12. 青春期焦虑症:在青春期阶段出现的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

13. 青春期抑郁症:发生在青春期的抑郁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

@格格党 . www.mkmk.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格格党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