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音乐元素的吸引力:剧中大量融入贝多芬、莫扎特等古典名曲,音乐演出场景制作精良,吸引了古典乐迷和普通观众。
其次男主角金明民凭借充满张力的表演,将孤僻偏执的天才指挥家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被观众誉为“教科书级演技”。
而部分中立的媒体也客观地给予这部剧赞美,说该剧“打破了传统爱情剧框架”,将古典音乐与人性成长结合,提升了韩剧的艺术深度。同时也肯定了导演李在奎的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尤其是交响乐表演的拍摄被他们评价为“电影级质感”。
在收视率方面,刚开始平均收视率就有了10%-15%,在播出到一个月之后稳步达到了25%上下,虽未成现象级爆款,但在音乐题材剧中表现也算是独树一帜了。
对于这种音乐题材电视剧能有25%的收视率,bc已经是喜出望外了,关键还是纯正的古典乐制作搭配上首尔交响乐团的演奏,让许多没接触过经典古典乐的观众第一次见识到古典乐的魅力,好好享受这部视听大餐。
有人欢喜有人愁,那部分带节奏的编剧想要的可不是这么流畅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能有25%的收视率很明显有他们一份‘功劳’。但他们也没有坐以待毙,开始唱起了反调。
一时间【剧情推进较慢】【配角故事线稍显薄弱】【男主角过于毒舌的性格也引发“是否过于刻薄】的节奏在各种论坛和报道中涌现出来。
而另一个男主角张根硕和女主角李智雅也遭受了无妄之灾,说他们俩个的演技完全跟不上金明民,就是bc为了收视率才硬塞进去的帅哥美女。
bc在电视剧还没开播前还被打个措手不及,但也因此有所警觉,立刻动用自己的早已准备好的渠道开始打擂台,一时之间反而又抄起了这部电视剧的热度,让电视剧的收视率反而往不应该达到的30线大关奔去。
但对手的真实目标根本不是在这里,收视率什么的可以不在乎,把古力曼丽这个不知好歹的新编剧压下去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在bc的内奸帮助下,掌握到了极其重要的信息,就是古力曼丽提交的剧本是电子版,没有手稿,还授权给导演李在奎可以任意修改剧本。
于是就集中精力放出一条半真半假的消息,说这部剧的剧情其实是李在奎全部负责,能够这么流程就是因为李在奎一点一点把剧本完善,再吹捧李在奎话语中,插进一条稀疏平常的私货,说李在奎就是人太好,为了照顾古力曼丽的颜面,最后才不在编剧那一栏加自己的名字,然后再赞美李在奎是难得的能编能导的好导演。
这一招其实很好破,只要古力曼丽和剧组同时拿出手稿,就能让这个信息不攻自破,但奈何古力曼丽也是第一次写剧本,后世来的坏习惯让她觉得手稿这玩意只会废了她的手。
对于这个言论,李在奎出不了面,因为对手只说他的好话,只要李在奎出面,他们就会质疑李在奎出面贬损自己维护古力曼丽是为了什么?而剧组也拿不出手稿,就算拿出电子版根本就没办法证明这个言论的虚假成分。
这个舆论场可不是谁质疑谁举证的法庭,bc对于这群文人的阴狠也很无可奈何。我不管你电视剧收视率如何,带着你电视台标签的导演我也认可,其他的论点我也不再反驳,但是我们只要这个编剧名声臭掉。
(pS:有急事,晚上那一章会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