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 年初,在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股紧张的气氛悄然蔓延。泽许欧亚帝国在成功平定内部叛乱后,国力蒸蒸日上,其扩张的目光逐渐投向了这片尚显宁静的土地。芬兰、瑞典和挪威三国虽各具特色,但面对泽许欧亚帝国潜在的威胁,却各自打着不同的算盘。
芬兰国内,一些政治势力主张与泽许欧亚帝国修好,认为通过合作可以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我们不能与强大的泽许欧亚帝国为敌,与其对抗,不如寻求合作,共享繁荣。”一位芬兰议员在议会上慷慨陈词。
然而,也有强硬派坚决反对:“我们芬兰有自己的独立和尊严,绝不能轻易向他国低头。我们要加强军事防御,抵御任何可能的侵略。”
瑞典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瑞典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和工业基础,不甘心轻易屈服于外部压力;另一方面,又对泽许欧亚帝国的强大心存忌惮。国王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我们必须做出抉择,是战是和,关乎瑞典的未来。”
挪威相对弱小,但其地理位置重要,扼守着北海的关键航道。挪威政府深知自身处境,开始秘密与周边国家接触,寻求可能的盟友和支持。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英伦三岛,英国也在谋划着进一步的扩张行动。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宫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荷兰及周边地区的战略布局。
“荷兰的海上贸易曾经盛极一时,如今其殖民地众多,尤其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掌控着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我们要抓住机会,将其纳入囊中。”首相向女王进言。
“比利时的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如果能使其归附,将大大增强我们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外交大臣补充道。
1884 年春天,泽许欧亚帝国以“维护地区稳定与统一”为由,向芬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芬兰接受帝国的“保护”,否则将面临战争。芬兰政府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于是,帝国军队迅速越过边境,向芬兰发起进攻。
芬兰军队奋起抵抗,在边境地区构筑防线,试图阻挡帝国的铁骑。“为了芬兰的独立和自由,我们绝不后退!”芬兰士兵们高呼着口号,与帝国军队展开激烈战斗。
但芬兰终究实力悬殊,帝国军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军事战术,迅速突破了芬兰的防线,向内陆推进。
在瑞典,看到芬兰的遭遇,国内主战派的声音愈发强烈。瑞典国王决定出兵援助芬兰,同时保卫本国的安全。瑞典军队集结完毕,开赴与芬兰接壤的边境地区,与帝国军队对峙。
挪威在犹豫再三后,决定保持中立。挪威国王表示:“我们不想卷入这场战争,但我们将密切关注局势,确保挪威的主权和安全不受侵犯。”
在欧洲大陆的另一端,英国也开始了对荷兰的行动。英国海军封锁了荷兰的港口,切断了其海上贸易航线。同时,英国陆军在荷兰沿海登陆,向内陆发起进攻。
荷兰军队奋力抵抗,但在英国强大的海陆军联合攻击下,逐渐陷入困境。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外资产也受到英国的觊觎,英国舰队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和据点发动袭击。
比利时面对英国的军事压力,国内政治陷入混乱。一些政党主张抵抗,而另一些则认为投降是避免战争灾难的唯一选择。在激烈的争论后,比利时政府最终决定向英国投降,以换取国民的和平与安宁。
1884 年夏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战争陷入胶着状态。芬兰大部分地区已被泽许欧亚帝国占领,但芬兰的抵抗力量转入山区,展开游击战,给帝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我们虽然失去了城市,但我们的人民不会屈服。在山林中,我们将继续战斗,直到赶走侵略者!”一位芬兰游击队长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