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14章、面目全非的现代英国(上)(2/2)

真正导致整个英国社会人口比例失调的问题,起源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也就是大英帝国的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土崩瓦解的时候——随着米字旗在一块块殖民地降下,原本驻扎在海外殖民地的军队、文官和侨民纷纷撤回不列颠本土,而成千上万名曾经服务于大英帝国殖民政府,长期协助英国殖民军镇压和统治本族同胞的当地土著——拿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汉奸”——由于担心在殖民地独立之后,遭到民族主义新政府的清算,也纷纷收拾行李、拖家带口地逃离故国,跟随英国主子搬迁到了不列颠。

而另一方面,虽然在美国和苏联这两大巨人的碾压之下,小身板的英国毛驴(丘吉尔的自嘲)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世界帝国,但最初依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卷土重来。再加上惨烈的二战给不列颠带来了惊人数字的死亡,造成了劳动力的缺乏所以,对待这些不离不弃的忠心奴才,以及有朝一日反攻倒算之时必不可少的带路党,英国政府的态度相当宽厚,让他们很容易就能申请到入籍。

于是,印度、马来亚、香港、西非、南非等各处前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土著居民,就随着撤退的英国殖民官吏和军队,源源不断地涌入英伦三岛,从而出现了所谓的“逆向殖民”现象。

类似的事情,在美国也发生过——在旷日持久的越战结束,南越政权最终覆灭的时候,美国不得不捏着鼻子大量接受南越逃亡者,防止他们遭到越共的清算,最终导致了将近两百万越南人移民美国。

总之,对于那些稍微有些廉耻,多少讲究一点道德的西方国家来说,位于远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不仅是财富、利益和权势的象征,很多时候同样也是麻烦、拖累和义务的来源。

言归正传,虽然在五六十年代,迁入不列颠的外国移民总数还不算特别多,但由于他们一般聚居在伦敦、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几座大城市里,故而特别显眼。此外,虽说大英帝国完蛋了,但“英联邦”这个帝国幽灵却依然存在,而英联邦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又让这些原殖民地国家跟不列颠本土之间的人口流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所以,在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成功打下了根基之后,很快又继续往不列颠输入自己的亲朋故旧最后硬是往针孔里塞进一只大象,让不列颠土地上的外国移民数量急速膨胀起来。

偏偏在这一时期,英国的人口结构开始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出现匮乏,而当时英国政府采取的最有效对策之一,就是利用国际移民来补充人力资源的短缺。这一措施确实在一定时间内缓解了社会劳动力的缺乏,避免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衰退,但由此导致的后患也很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原本的民族属性相对单一,封建贵族时代的传统遗留痕迹甚多,从来没有过成为“全世界民族大熔炉”的历史经验,对于各族移民的接受和消化能力,要比自己的前殖民地美国差得多。

虽然是一脉同生的英语国家,以及先后统治地球的世界霸主,但美国和英国社会氛围的截然不同的。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大国和移民国家,本身就有善变、兼容的一面,历史积淀较少,社会上升空间较多——至少在早期是如此,并且一直有着从世界各地吸纳移民的传统,并不怎么讲究血统之类的陈腐玩意儿。

但英国却是一个古老的(相对于美国来说

)小国和民族国家,而且还有着传承千年的君主贵族制度,残留着很浓重的血统论、门第观念,社会阶层相对来说要僵化和死板得多——事实上,号称“先进”和一度引领过世界潮流的英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法定的贵族国家。在国王之下,还有大大小小的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教会贵族、法院贵族等共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组成的贵族院(上院),和剩下8000万人选举出来的平民院(下院),在理论上其实是平级的,二者共同构成英国政治的中枢。

在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贵族控制的上院曾经拥有比平民控制的下院多得多的权力。即使在贵族制度严重式微的今天,上院也仍然是英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贵族与平民的划分,一直是英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特点。而贵族传统的一大特征,就是封闭的社交小圈子和极端注重血脉和家世

因此,即使是在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代,被老牌贵族把持的不列颠上流文化圈,也无法把印度、缅甸、西非、马来亚和埃及这些殖民地的社会精英,当成自己人整合进来。而鉴于上院里的这些“贵族血脉”不容玷污,想要把印度王公和缅甸酋长通过联姻等手段塞进英国的贵族圈子里,更是近乎于天方夜谭。

——光是看看英格兰征服大不列颠岛这么多年,居然连近在咫尺的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都没能融合成功,甚至就连最弱小的威尔士人,都还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就知道英国人的民族融合能力有多么糟糕了。<!--rm-->

@格格党 . www.mkmk.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格格党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