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上海滩见闻录(中)
在现代影视和文艺作品的包装之下,民国年代的上海滩,仿佛成了一个存在于泛黄旧照片上的奇妙舞台,弥漫着一个遥远而又迷蒙的文艺之梦,各式各样的精彩大戏,都在这“冒险家的乐园”中一再上演。
——沧桑中有着落寞,而落寞中又透着繁华。这就是上海滩,二十世纪上半叶东亚最为浮华的城市。
此时此刻,王秋等人就看到了一个张爱玲当年笔下的上海:高高的塔楼,仿西式的建筑;堆积着梧桐树的街道,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黄包车;女人低挽的头发和长长的旗袍;仿佛油画般的广告画报;纸醉金迷的百乐门和大世界,十里洋场回荡着舞女们疲倦而动听的歌声黄浦江水倒映着两岸风光,点缀着整个上海,仿佛正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个城市中的故事——有风云际会,有英雄悲歌,亦有风花雪月
然而,王秋可不是那种文艺小清新的做派,完全没有张爱玲那样的多愁善感,对于旧上海的街景,根本没想到要去关心它的浪漫格调,只会注意物价的高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力多少。
总的来说,以未来人的眼光,这座“摩登大都会”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非常的好。
1934年的繁华大上海,给王秋的感觉,除了人口多一些之外,恐怕和九十年代的内地偏僻小县城相比,也没多少明显的区别。街道两边还有很多看起来古色古香的木制建筑,剩下的也多为砖瓦房,真正有些“现代气息”的水泥建筑还很罕见。道路建设的质量同样不佳,即使是在基础建设最完善的上海租界,也并非每一条路都经过了硬化处理,不少地方还是碎石子路或砂土路,一下雨就好像沼泽地一样坑坑洼洼。也有一些古旧的小道上铺着磨得光滑发亮的青石板,偶尔在石板缝里还有几根不知名的野草。
——水泥在这年代还被叫做洋灰,国内的产量很小,主要依赖漂洋过海从外国进口,价格自然十分昂贵,经常是一桶水泥就要好几块大洋,如果运往内陆,价格还要继续翻着跟头往上涨。所以钢筋水泥建筑物在全国都是稀罕货。上海这边的情况已经还算好了,至少在租界里的大部分街道上都能看到几座水泥楼房,若是在远离海岸线和长江航道的内地,甚至经常是一个县的境内连一幢水泥楼房都没有!
除此之外,绝大多数街道的两侧都没有绿化带,就连行道树也只是在最繁华的几条西式商业街才有。随处可见在二十一世纪作为旧上海传统建筑保留的那种“石库门房子”——砖墙青瓦,木制门板,木制窗户,只有二层或三层高,在向街的一边都有一个用木制栅栏围出来的狭小阳台,也算是旧上海特色了。
似乎我国人民打小广告的风俗从民国时代就一脉相承,在这个时代的上海沿街楼房的墙面上,也到处贴满了各式各样的非法海报。海报内容多数都是各种商品推销,从生活用品到服务业到黄赌毒行业,全都应有尽有。比如说,王秋刚刚走出金奇娜的小洋房,就从她家对面的院墙上看到一张广告海报:“本店新到瑞士手表一批,款式豪华新颖,价格便宜,x月x日前购买者可打九五折,地址在”
下面的文字之所以会看不到,是因为另一张浆糊未干的和服“美女”(那年头的审美观跟现代不太一样)海报盖住了地址位置,“xx街xx书寓(上海最高级的青-楼代称,相当于北京的八大胡同)新到日本女子数名,容貌端庄,性情娴淑,擅长多种日本乐器与舞蹈,汉语流利。望沪上风雅人士尽情光临”
<strong>auzw.com</strong>——这个时代的上海
,是全国最时髦的地方,以及中-国对外交往重要的窗口。西药、汽车、电器、小五金等各种外国工业品,还有各式各样的外国“性工作者”,都从上海大量涌入内地,而从内地输往国外的茶叶、丝绸、矿产等农产品,也沿着长江、铁路一路到达上海,再从这里装船转运到世界各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