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末,清帝国国内反清形势愈发紧迫,孙中山领导的反清力量在积极筹备起义的过程中,面临着武器匮乏和资金短缺的巨大难题。此时,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外部助力选项。
泽许欧亚帝国皇帝林泽许,出于对清帝国局势的战略考量以及削弱清朝实力的目的,有意扶持孙中山的反清势力。他认为,一个动荡不安、自顾不暇的清帝国更符合泽许欧亚帝国在远东的利益布局。于是,林泽许派遣特使秘密会见孙中山,提出愿意为其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充裕的资金支持,帮助反清力量加速推翻清朝统治。
“孙先生,我帝国愿全力支持您的大业。我们拥有精良的枪炮弹药,还有雄厚的资金可供调配,助您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特使言辞恳切地说道。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嗅到了清帝国反清势力崛起所带来的机会。日本政府同样希望通过支持孙中山,在清帝国未来的政治格局中获取更大的影响力,进而实现其在东亚地区的扩张野心。日本特使找到孙中山,许下诱人承诺:“孙先生,日本可为您提供大量先进武器,还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我们坚信,您的事业必将成功,而日本也愿成为您坚实的后盾。”
面对两大强国抛出的橄榄枝,孙中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泽许欧亚帝国实力强大,其提供的武器必然先进,资金支持也能确保起义计划顺利推进。然而,林泽许的目的明显是出于帝国自身利益,一旦接受援助,未来反清成功后,清帝国或许将面临来自泽许欧亚帝国更深层次的干涉。
日本同样野心勃勃,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欲望从未停止。接受日本的援助,虽能解燃眉之急,但难保日本不会在事成之后对中国提出苛刻的条件,甚至将中国沦为其附庸。
“这两个国家都心怀鬼胎,接受任何一方的援助,都可能让中国陷入新的困境。但当下起义迫在眉睫,又不得不借助外部力量。”孙中山在住所内来回踱步,内心纠结万分。
经过多日的权衡利弊,孙中山最终做出了决定。他选择了泽许欧亚帝国。原因在于,泽许欧亚帝国远在欧洲,虽实力强大,但对中国本土的直接威胁相对日本较小。而且,林泽许作为穿越者,对中国历史有着一定的了解,孙中山希望能通过与泽许欧亚帝国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行为,避免过度干涉中国内政。
“我选择泽许欧亚帝国,并非不知其中风险,但相比日本,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我们要利用他们的援助成就大业,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守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孙中山向身边的同志解释道。
泽许欧亚帝国得知孙中山的选择后,迅速行动起来。一批批先进的步枪、火炮以及大量弹药被秘密运往中国,同时,巨额资金也通过隐蔽渠道流入反清势力的账户。这使得孙中山领导的反清力量实力大增,起义筹备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欧洲,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大英帝国一直以来都是欧洲乃至世界的强国,其在全球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和强大的海军力量。然而,近年来,伊比利亚帝国凭借着在军事技术和海外贸易上的一些突破,逐渐在欧洲事务中崭露头角,这引起了大英帝国的警觉。
伊比利亚帝国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殖民地扩张,触动了大英帝国的利益蛋糕。同时,伊比利亚帝国积极发展海军,试图打破大英帝国在海上的绝对霸权。这一系列举动让大英帝国深感不安。
“伊比利亚帝国的野心日益膨胀,若不加以遏制,必将威胁到我们在全球的利益。”大英帝国首相在议会中忧心忡忡地说道。
而泽许欧亚帝国,出于自身战略布局的需要,也对伊比利亚帝国产生了不满。伊比利亚帝国在欧洲大陆的一些政策和行动,阻碍了泽许欧亚帝国在欧洲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此外,伊比利亚帝国与泽许欧亚帝国在贸易竞争上也日益激烈。
“伊比利亚帝国必须受到惩罚,我们要让它知道,在欧洲,不能随意挑战我们的权威。”泽许欧亚帝国的外交大臣强硬地表示。
于是,在1892年初,大英帝国和泽许欧亚帝国秘密达成协议,决定联合进攻伊比利亚帝国。两国开始各自调兵遣将,进行战争准备。
大英帝国集结了庞大的海军舰队,包括多艘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这些战舰装备精良,火力强大,是大英帝国海上霸权的象征。同时,大英帝国还从本土和殖民地抽调了大量陆军部队,准备在伊比利亚半岛登陆作战。
泽许欧亚帝国则充分发挥其陆军优势,集结了数支精锐军团。这些军团训练有素,装备着先进的武器。此外,帝国还决定首次将刚刚研发成功的战斗机投入实战,为战争增添一份胜算。
“我们的战斗机将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威力,给伊比利亚帝国一个下马威。”泽许欧亚帝国的空军指挥官信心满满。
1892年春天,欧洲大陆战云密布。大英帝国和泽许欧亚帝国的联军对伊比利亚帝国发起了全面进攻。战火首先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地区燃起。
泽许欧亚帝国的战斗机编队随着联军一同抵达战场。这些战斗机整齐地排列在临时搭建的机场跑道上,机身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飞行员们身着特制的飞行服,精神抖擞地等待着出击命令。